在职业教育领域,说起“能力”一词,恐怕人人都不生疏。其实,“能力”一词与“知识”“文化”一样,人人都知道,人人都在使用,但细究起来,许多人对这些挂在嘴边的词汇说不清,道不明。
查阅教育部的一些文件,我发现,教育部文件在使用“能力”一词时,也有一个不停变化的历程。比力早的《国务院关于鼎力大举生长职业教育的决议》(国发【2005】35号)中,提出的是“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的造就。”注意,这里只提到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,显然是最初对“能力”内在的明白和掌握。
2006年,教育部印发了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》(教高[2006]16号),提出“加大课程建设与革新的力度,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”以及“鼎力大举推行工学联合,突出实践能力造就”。注意,“职业能力”比“职业技术”前进了一大步。
2008年,教育部公布了《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革新的若干意见》(教职成[2008]8号),提出了“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,以造就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”的明确要求。同时指出,“增强学生职业技术造就。
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”。注意,“能力本位”泛起了。
《国家中恒久教育革新和生长计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没有详细谈“能力”问题,而是把能力造就提高到了“坚持以人为本,促进学生全面生长,办妥人民群众满足的教育”的高度。我的明白是,“能力本位”已经详细化、本土化为“以人为本,全面生长”。《国务院关于加速生长现代职业教育的决议》 (国发2014[19号]文件) 进一步强调,职业教育要“服务经济社会生长和人的全面生长”。
由此可以看出,国务院、教育部在使用“能力”一词时既是持慎重审慎态度,又是持努力生长态度的。在国务院、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,在职业教育领域,人们联合教育教学革新的实际,举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。在这些探索历程中,“能力”一词的“出镜率”居高不下,好比:——以服务为宗旨,以就业为导向,以能力为本位,以职业运动为主线,以项目课程为主体……以能力为本位、以职业实践为主线、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(盛行一时的“三以一化”)……以就业为导向,以能力为本位,以素质为焦点……只管说法千变万化,但“能力本位”的这一定性、定位基本没有变化。从“能力”过渡到“能力本位”,再过渡到“以人为本,全面生长”,“能力”这一观点不是越来越简朴明晰了,而是越来越富厚庞大了。
我所说的“富厚庞大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1.能力这一观点自己的内在扩大更新,容易使人们或断章取义,或以偏概全。2.能力与素质的关系说法纷歧,人们或以为二者毫无关连,或以为二者是一码事。于是,在职业教育领域就形成了一种“瞽者摸象”的现象:人人都在说“能力”,但相互所说的能力很有可能基础就不是一回事。
换言之,大家平时所说的能力,都触及了能力的某一方面,但都未能从理论上、体系上掌握能力的完整观点。好比,有人说的能力是指“技术”,有人指的是“动手能力”,有人指的是“岗位能力”,有人指的是“职业能力”,有人指的是“就业能力”,有人指的是“方法能力”,有人指的是“社会能力”,有人则指的是有特定指向的某种详细能力,等等。如实招认,本人在上述两个方面既有困惑,也有思考;既发出过质疑,甚至也写过文章辨析,但始终没有理出个头绪来。
读姜大源教授的《职业教育要义》,这两个方面的困惑获得相识决。《职业教育要义》“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”这一节,开宗明义地指出:职业教育要造就的不是“一个纯粹的职业人,而是一个既要生存,又要生长的社会人。”接着,《要义》分析了人的生长与社会生长的互动态势,得出了人的生长具有“跨职业、跨行业、跨工业”的时代特征。
从而得出一个很是重要的结论:“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,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,正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。”姜大源先生的这一论断是发人深省的,是振聋发聩的。这一论断澄清了一个客观事实:把人的素质与人的能力对立起来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。毋庸置疑,能力与素质不是一个观点,但二者绝不是对立的关系。
如果我们把“能力本位的教育观”是“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”看作是姜大源先生的论点,那么,姜大源先生为这一论点提供了下列有力的论据:1.职业能力的崎岖,取决于专业能力、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。2.能力三要素的整合效果决议了个体的综合能力,这种综合能力是更高条理的能力,也即我们常说的关键能力。3.这种关键能力既离不开学科体系所获得的理论知识,也离不开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履历,二者通过“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,进而转化为能力”。
4.“从能量的意义上看”,“素质是以‘势能’的形式存在的。能力是以‘动能’的形式存在的。”5.素质与能力的关系,是“势能与动能”的关系,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。
”因此,“素质是能力的内隐,能力则是素质的外显。”6.能力是个体“主动面临生活与努力应对生活的心理准备”,是“具备获取显性的生存本事的心理状态”,是“能够应付未来生长的隐性的心理条件”。凭据以上论据,姜大源先生以“一览众山小”的智慧和气魄,对能力的重要性给出了谜底:“能力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观点,是一个在人格造就中最高条理的观点。
”笔者认为,姜大源先生对能力观点的分析、剖解、明白与归纳综合,是严谨科学的,是具有创新精神的。姜大源先生笔下的能力本位观,是对狭义的能力观的一种革命,是职业教育对快速生长的现代化历程的一种回应,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。反观当下职业教育的现状,距离正确掌握“能力本位的教育观”尚有不小差距。
据笔者视察,职业教育领域为数不少的人们在使用“能力”这一观点时,仍然停留在“岗位技术”或“专业能力”层面“知识改变运气,技术成就人生”这样偏颇的口号还高挂在一些职校的墙壁上。职业教育建设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,就极容易降格为“职业培训”,所造就出来的人才要么是“单纯的有技术的人”,要么是“纯粹的职业人”,而不是一个“既要生存,又要生长的社会人。”这恐怕是现在职业教育没有完全到达“社会满足”“企业满足”“家长满足”“学生满足”的最主要的原因。
2017年4月2日。
本文关键词:“,能力,”,是什么,—,读姜,大源,先生,《,在,澳门皇冠棋牌娱乐平台
本文来源:皇冠正版app下载-www.suqian720.com